导语:美国《财富》杂志网络版今天发表署名JP·曼格林丹(JP Mangalindan)的文章称,虽然亚马逊图书租赁项目迎合了当今数字内容消费市场的潮流,但从长期来看却未必对消费者有利,因为这会导致用户无法真正享有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只能日复一日地租赁内容。
以下为文章全文:
无限供应
从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书库,到跨平台分享功能,Kindle生态系统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亚马逊显然对此心知肚明。当然,具体到不同身份——消费者、出版商、竞争者——可能又会有很多人讨厌亚马逊:由于所有电子书都采用了DRM版权保护技术,导致用户在转用其他平台时会三思而行,而电子阅读器的超低价格却令消费者难以抗拒。但亚马逊最新推出的图书租赁项目则令我感到担心,尽管原因可能出人意料。
通过这项名为“Kindle用户图书馆”(The Kindle Owners Lending Library)的服务,拥有Kindle或Kindle Fire,且购买了亚马逊金牌服务的用户,即可免费查阅5000本图书——远低于亚马逊Kindle Store一百多万的电子书总量。另外,用户可以无限时地保留这些租借的图书,但每次只能借一本,而且一个月只能借一次。
我一直在等待类似的大规模电子书借阅项目,但同样也在思考这类项目的意义。与Netflix Instant、Spotify和亚马逊自家的流媒体电影服务一样,互联网公司都在以统一价格提供无限量的数字内容。
消费者从中获得的利益显而易见。相比于逐一购买而言,Netflix Instant和Spotify的订阅用户可以借此获得更多内容。既然可以每月花10美元收听无限量的歌曲,又为何要花1美元从iTunes上买歌呢?
正如Spotify CEO安尼尔·艾克(Daniel Ek)今年早些时候对《财富》所说,为用户提供这种自助餐式的服务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因为他相信,一旦用户尝试过,就会被深深吸引,并购买付费套餐。显然,这是一桩大买卖。
内在缺陷
对于用户而言,其中的缺陷却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这类业务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通过订阅这类服务,用户就将放弃其所消费的内容的所有权。在亚马逊的案例中,你只需要花钱成为亚马逊金牌会员即可,但却并不拥有所借阅的电子书的所有权。
从根本上讲,这只是租赁而非拥有。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其实是在为你本来可以拥有的东西支付费用。换句话说,你只是花钱获得了商品、服务和资产的暂时使用权。根据媒体消费量的不同,“租赁”或许在短期内比“拥有”更划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钱所带来的回报会逐渐降低。
但无论如何,肯定会有注册用户选择放弃。有人或许认为这永远不会发生,但看看Netflix就明白了。在错误地调高定价并因为分拆DVD业务而引发用户反对前,他们或许也抱有这种想法。这两个失误导致Netflix最近一个季度损失了80万用户。
这并不是说其他企业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并不意味着这种自助餐式的商业模式本质不佳,但我的确担心,数字所有权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概念。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将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包一天天地瘪下去。(书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