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边喊着信息过载,但拼命把自己的信息推送出去,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家都变得自私。
习惯每个周末在点评上找京城的餐馆,观察到一些现象,正在做团购的餐馆,用户评价的波动比之前大很多。并且掺杂很多很难帮助你决策的信息。最后,我个人的习惯是,只要一家餐馆正在团购的活动期间,我就下意识地屏蔽。因为团购带来两种信息:一种是因为享受到了“廉价实惠”的美食,花人均30块钱吃到人均80块钱的食物,因为占到便宜给出与正常价值不匹配的评价,而通过传统渠道而去的“老客户”,因为食客增长导致的餐馆服务甚至食物水平的下降,而给出了低于原本餐馆水平的评价。
这两种人群杂糅到一起,并不能相互抵消来帮助你决策。团购的初衷是弥补一些传统服务行业的边际成本,但是很多团购网站、被拉进团购的传统行业,似乎还没有正确地利用其中规则,尤其是餐饮行业,消费时段决定了这里面的边际成本可挖掘的空间很低。本质上,我不觉得团购能使得外出就餐的总人数有规模性的上涨。而原本用价格来区隔人群的生态遭到了破坏。尤其是专门形成的“团购族”,对于很多餐馆来说,其实是需要规避的“垃圾用户”,这种食客,几乎不可能转化成为回头客。
用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待企业的发展,一个良性经营的商家,其实是不需要用任何方式推广的,新用户循序渐进地扩展,让企业适时地弥补和提升服务。有需求推广的商家,其实是“生病”,选择用什么方式推广,其实是选择药品。而团购是这些药品中最烈的。
用烈性药品的商家,病得不轻。选餐馆,我坚持不团购,食物对于我来说,就像设计,是要保持纯粹的。
网站看似不象传统企业有边际成本之说,电子商务领域相对没有这种问题,但有的也不是,比如BBS里面大家常提到的劣币驱逐良币。但凡社会化的产品,用户行为会影响内容的,在这些问题上都是相通的。
1 品牌的最终形成,都是在自我定义和用户定义反复迭代的最终沉淀,有些品牌沉淀的时间单位是年。很多情况下,杀死企业的是逐利的资本。
2 成功的品牌,都是在若干偶然和大方向的坚持上。
文章最后,附上村上春树≪舞!舞!舞!≫的对话选段,日本一个作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表露了类似观点:
“找到味道好的饭店,登在刊物上介绍给大家,告诉人家去那里吃那种东西。可是何苦非做这种事不可呢?为什么偏要你一一指点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呢?为什么偏要你就连怎样选菜谱都指手画脚一番呢?况且,被你介绍过的那家饭店,随着名气的提高,味道和服务态度反倒急剧滑坡。十有八九都是如此。因为供求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了,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干的好事。每当发现什么,就把它无微不至地贬低一番。一发现洁白的东西,非把它糟蹋得面目全非不可。人们称之为信息,称把生活空间底朝天过一遍筛子是什么信息的集约化。这种勾当简直烦透人了——自己干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