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经验 experience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建设专题 > 建站经验
互联网的同步到异步和匿名到实名
发布日期:2011-07-19 阅读次数:664 字体大小:

题记:完成正则表达式的书稿,对许多事情不再麻木,慢慢恢复写点东西的意识。虽然对网络没太多钻研,但从97年至今,自己上网的历史也有十多年了。在我眼里,这些年来网络呈现出两个趋势:从同步到异步,从匿名到实名,所以写了这篇散记。

先说从同步到异步(这里借用了计算机专业中的两个术语,有必要为不熟悉的读者做一点解释:异步是一种松散的通讯模式,一方发送消息之后,不需要等待对方回复,即可以接续处理,电子邮件就是最常见的异步通讯模式;同步则是较为紧密的通讯模式,一方发送消息之后,需要等到对方回复,才可以接续处理)。长期以来,以QQ为代表的同步通讯是主流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双方关系紧密到一定程度,必须同时在线,交流非常密集。相对传统的异步通讯方式(比如邮件)来说,它更加可靠,之前邮件往往容易丢失;更及时,邮件发送之后往往不知对方何时才能收到;也更亲切,比较容易打发当代人的无聊和孤独。但是,它只擅长维系关系紧密的网络,许多时候你会觉得,添加某个人为好友,长时间没什么话说,不添加,又联系不上。这其实是由交流的性质决定的:同步性越强,关系就越紧密。观察电话(最强)、IM(次之)、邮件(再次)、SNS网站(需要双向确认)、微博(单向确认即可)可以印证。

但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并非只有紧密的联系,还有大量的松散联系,这是IM软件(同步交流)力所不及的,倒是异步交流形式非常适合这种关系,所以近些年来,异步通讯重新抬头,在我自己和周围朋友的生活中,IM的使用比例在不断下降,邮件/微博的使用比例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大大发展,邮件不再容易丢失,而且移动终端保证了随时在线,收到消息可以迅速发出提示,把人从“轮询”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放心自由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松散”的交际范围远远大于“亲密”的交际范围,而异步交流方式非常适合维系”不亲密“关系。以微博为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般人的微博关注人数(非僵尸粉),远远大于IM好友人数;而且因为不需要及时回复,这种交流完全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也就是说,微博提供了一种大范围、松散、但可控的联系方式。而且,它已经够用了,以前大家交流到最后或许要互换QQ号码,现在则只需要保持微博关注即可,相比SNS网站,甚至不需要对方确认。

再说从匿名到实名。网络实名制已经喊了很多年,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我的看法是,实名制或许没有必要,但网络使用实名却是有意义的,其比例也的确在不断提高。

早期的互联网的热点在于体育、娱乐,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大家也习惯取一些别致的网名;后来网民逐渐开始在互联网上论政、撰写时评,到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民生有关的各个细节。网民可以发表言论、讨论的领域在不断增加,对现实的影响也在增加,为保证言论的份量和质量,对信誉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点上,匿名显然不如实名。

而且,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之前各个网站自成封闭体系的格局,但帐号积累的信誉和影响力多还局限于各个孤立的网站,无法转移——即便同样主题同样领域的两个网站,信誉的迁徙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全网范围了。但使用实名,却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实名的好处是大家认同的不再是这个id而是个人,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大量转载中,实名更会带来巨大的好处——读者记住的作者不再是某论坛某id,而是某个人。在有了微博之后,就更是如此——微博几乎没有任何话题限制,你可以对所有领域,随意发言,而这些各类发言累积的影响和信誉都会归化到帐号,如果是实名,则会反馈到真实的个人,带来收益。

如果这两点没错,自然的结论就是,无论是同步到异步,还是从匿名到实名,微博符合这种趋势,是在合适阶段出现的合适形式,这或许可以从一方面解释微博为什么这么火。

实际上,我觉得微博就应该是这个玩法,它应该更像一个松散的平台,不会IM化或者SNS化成小圈子而限制了交际的范围;另一方面,它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对信息设任何门槛和限制,这样才更容易吸引大家实名参加,积攒信誉的同时,提供更有份量更高质量的信息。

或许未来的微博更像一种基础设施,一条消息总线,消息可以很方便地发布,而没有太多私密性(真正私密的信息价值往往不大),也可以很方便地追溯到人,又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个人的历史发言,做出评价。至于在此之上,如何按照不同的维度(时间、话题、人物),整理、归纳各种消息,这就是各种应用该做的事情了。(文/ 乱象、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