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 ecommerce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营销 > 电子商务
快递实名制引争议:全国推广仍无定论
发布日期:2012-02-29 阅读次数:960 字体大小:

“快递实名制,就是快递业领域里的哥德巴萨猜想,是个未知数。”2月28日,上海某知名快递公司高层对本报记者说,“让原本文化素质不高的快递员,背负公安民警的查获犯罪分子的职能,太不现实。”

而多家快递行业公司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其一,身份验证接受货,或将遇到消费者巨大的阻力,市场份额或将大幅下滑;其二,快递效率急剧降低,“快递”变“慢递”;其三,直接导致快递公司或将增加数倍的用工成本。

备受邮政行业关注的《快递服务》系列国家标准将在5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快递实名制是否会实行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标草案里没有(实名制规定)。”一位参与上述国标草案建议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后来不知道是否将快递实名制加进去,“但这也并非强制性标准”。

“快递实名制实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梅松向本报记者直言,实名制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可操作性。

“快递实名制全国推行实施细则尚没有出台。”中国快递行业协会综合部副部长宋志云表示,“实名制到底搞不搞,怎么搞,目前尚没有定论。”

试点范围仍无扩大

今年2月6日,广州市一男子,在接收快递时,被可疑燃爆物品炸伤。这起意外事故,让“快递实名制”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包括去年8月杭州发生的快递包裹爆炸事件,这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一名从业多年的快递员告诉本报记者,快递业存在这一种套寄收寄验视制度,即快递物件在分检时,应该通过安检机检测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递公司很少去严格遵守这套制度。

“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快件收寄验视制度。”2011年8月,在国家邮政总局颁发的文件《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第十一条显示:对信件以外的快件,快递企业收寄时应当场验视内件,检查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寄递的物品。寄件人拒绝验视的,不予收寄。

但一些快递企业依旧熟视无睹。据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不完全统计显示,仅2010年,国内就查获大量通过快递渠道的违禁品,其中毒品案件327起、各类危险品1400余起。

2011年7月19日,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寄递渠道治安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快递企业要在快件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安装监控设备。而早在2010年下半年,上述三部委就开始在绍兴25家快递企业试点快递实名制。

据介绍,正在绍兴县试点的实名制流程是:客户先出示身份证,业务员将有关信息输入电脑,然后开包检查、核实寄递物品,最后收件人出示身份证接收快递。

绍兴试点一年多,关于快递实名制向全国推广的消息此起彼伏。不过,截至2月28日,国家邮政总局多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现在快递实名制试点单位仍在绍兴,并没有继续扩大范围,而实名制向全国推广,尚在研讨,并未形成正式文件。

不现实的实名制?

另外一方面,快递实名制也让众多快递企业担忧。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梅松向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绍兴快递业实行试点的时候,其分公司快递业务,明显遭遇到了消费者抵触,业务量明显下降,开始每天会下降5%左右,后因当地所有快递企业实行实名制,业务量也就逐渐恢复至正常。

“快递实名制,将意味着整个快递行业工作变得十分繁琐,直接推高快递成本,而最重要的快递变成了慢递。”圆通快递副总裁王金龙表示,这种繁琐的身份验证,包裹检测,会让快递员的工作效率急剧降低,预计要增加一倍的快递员完成同样的业务量。

“实名制带来的成本通胀,会最终传递到消费者。”赖梅松分析,例如,原来一个快递员一天收100件,实行实名制后可能只有50件,员工工资一般不变,员工增加一倍,企业成本上升,最终会提高快递收费的方式,转嫁成本。

“快递实名制,目的是为了快递渠道安全,但是让一个快递员去承担公安民警的职责,太不现实了。”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也表示,违法犯罪人员犯罪都很隐蔽,例如将细小的毒品缝在衣服里,用假身份证来操作等等,这对于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快递人员来说,保障快递渠道安全具体操作很难。

他同时表示,确保快递行业渠道安全,首先要建立快递诚信制度,将偷窃、不认证检查的快递员记录在案,永远不得从事快递业务,将有危险品递送的消费者记录登记在案,永远不为其提供快递服务。其次,健全技术检测手段,可以要求所有的快递公司分拨中心设立安检机,对于不通过同城快递的业务,加强检测。

“快递业渠道安全,最好用技术手段实现。”王金龙也表示,现在企业主要严格执行“开箱验货”制度。另外,在物件分拣中心采用安检机监测的方式,“今年一共新买了15台安检机,目前仍在陆续采购防爆毯、防腐桶等”。

“目前,所有的分拨中心都设有安检机。”而顺丰速递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会采取技术手段,确保快递渠道安全,“对于容易出现犯罪的路边快递,加大信息登记,物件检查力度”。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