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玩“秒杀”噱头 媒体推波助澜
“秒”是“秒杀”的简称,秒杀是瞬间击杀的意思。“秒杀”最先起源于网路游戏“红月redmoon”中,指的是一招杀死敌人。如今“秒杀”已从网购用语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秒杀也成为最新的营销手段之一,疯狂抢购背后,也暗藏着虚报价格、质量低下、冲动消费、维权艰难等一系列消费陷阱。而在“秒杀”那些商品的同时,更多的消费者其实都成为了商家的“被秒杀者”。
秒杀、团购蔚然成风
今年各色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转瞬间,已从“百团大战”发展到“千团大战”,突然之间,都市生活里的各方面都可以团购了。团购不仅成了都市生活中的热门词汇,更成了不少白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团购网站为了在竞争中博人眼球不惜剑走偏锋,频频推出“秒杀”团购,电信卡、养生茶、自行车等等,全部可以“0元秒杀”,看上去相当诱人。而实际上,消费者登陆这些团购网站不难发现,这些秒杀的名额相当有限,且与“团购”的薄利多销的宗旨完全背离,“本质上只是一个营销策略。”在团购达人玛丽看来,秒杀暗藏着无数陷阱,“买实物的话,瑕疵也好、质量有问题都更容易甄别,而参加团购买服务类的产品,则更要小心为上,出了麻烦也很难说清楚。”
在团购发展最红火的北京市,团购消费也成为了投诉的热点。北京市工商局、市消协曾发布提醒,经营者拖延邮寄团购商品、商品或服务质量缩水、拒绝按照团购说明提供商品或服务等是消费者投诉集中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新近发起了一项名为“秒杀是馅饼还是陷阱”的网络调查,82.9%的网友认为秒杀是一种“营销手段”,42.3%的网友认为秒杀是“商家陷阱”,另有31.2%的网友认为秒杀不过是“盲目跟风”。
秒杀不仅在网上炒作成风,还进一步扩展至线下,被一些实体商家争相效仿。一些大型卖场就曾联合媒体“名嘴”等公众人物开展秒杀、团购等营销活动,吸引眼球,但实际的优惠程度是否真如宣传那样,想必但凡参与过的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个底。
“秒杀门”的羊皮
在前段时间的某国际知名快餐连锁“优惠券事件”中,“秒杀”一次频频闪现。一面是消费者辛苦“秒杀”来的优惠券被叫停,不断传来消费者起诉该店的传闻;另一面是该快餐连锁方面发声明道歉,但却对优惠券的真假讳莫如深。一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角力由此展开。
在这场角力中,消费者来势汹汹,该快餐连锁却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态度暧昧。原本想通过“秒杀半价”活动搞搞噱头,吸引一下眼球,谁知道策划者思维不缜密:秒杀下来的优惠券可以被无限复制,亏本(可能不会亏只是少赚一点而已)生意可不能做,于是一则声明网上一贴,活动就此结束。
快餐连锁“秒杀门”事件是商家在竞争中玩的一个很不高明的市场手段,从中也折射出“秒杀”的另一种弊端,这本是一个商业促销手段,却高调地披着一身羊皮,当这层羊皮被无意揭开,常常狼狈不堪。
揭开秒杀的面纱
虽然“秒杀”可以让买家用低价买到较高档的商品,但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参与“秒杀”不仅仅要手快,还需看清楚产品是不是值得去抢购,不要帮助商家造势,购买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尽管有时候推出的商品非常便宜,但质量确实不是很好。
业内人士表示,商家发布“秒杀”产品无非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秒杀的价格低到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一元钱秒杀汽车。秒杀的本质已经不是购买汽车,而是炒作事件,宣传本次活动,借本次活动达到商家想要达到的宣传目的,商品就是商家付出的广告费。第二种,利用消费者对“秒杀”的认识,销售商品,取得暴利。消费者受秒杀事件营销的影响,认为秒杀的商品都异常便宜。部分无良商家抓住消费者这种心理,对商品进行秒杀包装,从而赢得暴利,往往消费者拿到手里的商品不值秒杀的价格。
商家是逐利的,部分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在这场全民“秒杀”游戏中,最终利益受损的只能是普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