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灰色产业损害买卖双方权益、破坏网购诚信评价体系
“我女朋友穿着你家的鞋子和我说分手。差评!”本周一,一条购物网站“差评”评语在微博中引发欢乐围观。因为和质量无关,淘宝店主哭笑不得只能连呼冤枉。不过,更多的“网购差评”却无法让人感到欢乐,甚至让人愤怒。过去两周,因为给卖家“差评”,买家收到寿衣、接到恐吓短信、遭遇深夜电话的新闻频现。而“抹黑”网店发一条“差评”300元,“洗白”网店删一条“差评”也300元,有宝典有热线的“职业差评师”和“职业删差评师”的出现,则被业内人士视为行业拐点。以往货不对板情绪不好引起的“差评”或报复,已经升级为可以牟利的“新职业”。
围绕“网购差评”的灰色产业,除了损害买卖双方的权益外,更扭曲了网络诚信。而网络购物评价体系的诚信缺口,也足以让整体网络评论遭遇信任危机。
“差评行业”,有热线有宝典有规矩
几天前,一则网购新闻引发了网友争议。争议主角是一位收到寿衣的买家。因为她之前给网店卖家“差评”,所以卖家报复性地快递给其寿衣。最终,购物网站管理方屏蔽了卖家店铺,这意味着所有买家无法通过搜索找到卖家的店铺,处罚相当严厉。不过有很多网友怀疑,这其实是买家设下的“局”,所谓买家其实也不是买家,而是“职业差评师”。
所谓“职业差评师”就是专门给卖家打“差评”的组织或个体,以恶意“差评”为要挟手段,向网店卖家索要钱财;或受雇于某一网店卖家,以“差评”诋毁竞争对手的声誉。有人发“差评”,也就有人删“差评”,与“职业差评师”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所谓“职业删差评师”。一位网店卖家表示,网店评价体系由“好评”、“中评”、“差评”构成,卖家靠买家评的“好评”积累人气和声誉,是网店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一条“中评”、“差评”就意味着信誉度降低,由此直接带来的是收益的降低。
与以往帮卖家虚假购买或开马甲账号积累“好评”的方法不同,“职业差评师”和“职业删差评师”以恶评威胁卖家的方式来钱更快。记者以“差评”为关键词搜索某即时通讯工具中的小组。搜索结果超过200个,其中小组成员最多的近500人。这些冠以“差评先锋”和“差评销售”的群,有的甚至还有400热线。记者打电话过去后,先听到一段彩铃“这里是某某网络营销公司……”对方接听电话后则报价,发或删一条“差评”都是300元。想要自己操作,给竞争对手加“差评”或者给自己删“差评”,则有800元至1000元的“宝典”。对方还表示“有套餐可优惠”。
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是,“职业差评小组”告诉记者,“业内”有自己的规矩。比如,江浙沪的“差评师”一般不接单,怕“抹黑”长三角卖家而被当事人打上门来,因为网络可以被追索,所以不安全。
“关系营销”,折射网络信息漏洞
已经积累了高信誉度的网店卖家,就是有几个“差评”也会被稀释,但是对于一般网店来说,连续几个“差评”就等于宣布关门歇业。有卖家告诉记者,多数卖家面对“职业差评师”只能忍气吞声地支付费用任其宰割。“职业删差评师”能把删“差评”做成产业,不仅让人看到网络购物诚信评价体系的漏洞,而且折射出网络评论生态的乱象。
有评论指出,一方面,留下实名和真实地址的买家,因为“差评”遭遇威胁,暴露出网络购物系统的监管盲区。尽管网购是快递物流配送,势必需要买家留下联系方式、姓名、地址,但是这些“公开信息”应如何使用,是否该设置使用范围和查阅权限,相关管理方案目前都是空白。而“删差评”工序的曝光,也让更多网购买家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
一份网上的所谓“职业差评宝典”坦言修改“差评”需要通过买家的姓名、地址,反向“推出”其他身份信息,然后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消费者发布“差评”评价的账户,再将“差评”删除。“职业差评师”和“职业删差评师”表示,不怕步骤曝光没了生意,因为他们赖以盈利的其实是在灰色产业链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各种关系”,美其名曰“关系营销”。而要拿到买家账户,“各种关系”中势必涉及购物网站的管理人员。发布一条“差评”,账户就可能遭遇“公开”,有评论坦言如此一来“差评”实在“给不起”。
从“网络水军”发帖顶帖造势营销,到“微博互粉”定向关注,再到看似批评实际推销的“尾钩链接”,网络评论特别是网络批评已经“被发展”出太多的“广告牌”、“污水池”。现在就连原本保护网络信用、且最公开最干净的评价体系,也成了灰色产业的盈利标靶。
“本团队为每位客户严格保密个人资料等,诚信经营,敬请放心!”某网络贴吧中,这条“差评师”招募信息中“诚信”二字尤为刺眼,几乎就是对当下一些网络舆论的反讽。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