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经验 experience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建设专题 > 建站经验
从历史、文化的背景看商业运行
发布日期:2012-06-29 阅读次数:936 字体大小:

在人生的路上和商业这条路上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了。看过无数的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奋斗历程,也看过无数的商业形式的发展兴衰,总觉得这中间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在左右着。如果说是诞生背景以及努力程度的话,说得过去。但是要作为根本原因来解释,可能自己都不敢相信。话说社会发展到现在,为啥大多数人是茫然的呢?为什么大多数的商业项目毫无定位毫无特点而且不知道如何做出差异化,就知道死拼价格看对手击倒?为什么大多数的商业项目就知道抄大多数的人也只知道看别人怎样自己怎样?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特别喜欢政治向往政治特别崇拜名人或者权威?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没有了旁人的指引或者权威的指导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莫非,我们的骨子里面一直都缺少一些东西?

大家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天两天就凭空而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铸就的。就像中国人喜欢内斗还有国人缺乏创新不喜欢创新不爱思考这些,还有国人基本上没什么行事准则,国人讨论事情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我觉得这些个事情如果单单就某一方面就事论事的话可能无法解除其根源,那我们就尝试着从几千年之前的文化以及历史开始说起。

一:诞生背景

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立国之本是儒家学说,所谓“仁义治天下”是我们一直口头上津津乐道的。但我们都应该知道,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候已经有皇帝了。而孔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了一整套帝制的东西,“儒学”。比如里面说的“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孔子也是做过官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孔子的学问基础是建立在对王朝政治的膜拜基础之上的。甚至换句话来说,孔子在阐述儒家思想的时候,其实心灵上是跪着的。而在儒家思想里面说得最多的其实就是一个以”上“为纲的东东,比如做臣子的要以君王说的话为准则,做子女的要以父母亲说的话为准则等等,发展到今天,我们那些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仍然是以不准做什么不许做什么来做简单的要求,其中有什么道理依据呢?本质上是没有的。或许从来就没有过。就是这样模棱两可的不准不许这样的话语,让我们在迷糊中过了几千年。而每当我们有人有疑问的时候,总会有人抬出礼义仁这些东西来搪塞,父母说话我们听着,如若有疑问那是对父母的不敬。顶头上司说话我们得听着,如若有疑问,那是不尊重甚至于说是顶撞什么的,让人很没有面子等等。

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些事情,我们会觉得有点可笑。可笑在于什么呢?就是对或者不对,哪儿对,哪儿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似乎我们从很早之前就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上一代模糊不清的下一代继续模糊不清。从这个角度去看历史,我们会惊人的发现,原来在我们之前的那些人几乎差不多都是茫然随波逐流的,即便偶有志向,也是在别人规定要求的那个圈子里面跳跃,比如古代的科举,状元及第等等,做事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谋取一个地位或者名声,或者不被人笑话有点面子等等。唯独不是为了自己。正是因为做的这些事情或者做人缺乏自我动力,所以也就造就了大多数的人或者事情缺少核心的东西,就是灵魂。

再者,儒家文化是一个以上为本的文化,纲和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得看着某些人的行事做派来安排我们自己的行事做派,君王的行事风格是臣子的典范,父母亲的做派是子女的榜样。以此类推,君主的做人做事的标准也就是臣子的标准,父母的标准也就是子女的标准,更甚至皇帝口头说的道德其实就是天下所有人奉行的道德,忘记说了,孔子倡导的儒学,那么,所谓的道德应该只是孔子心里以为的道德,不知大家是否认同?

从这一点上来看,所谓对错是非,其实只是孔子说了算或者当权者有地位的人说了算,他们才有标准有道德,而作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做事标准和风格的,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的要求或者怀疑,这一套游戏规则既然已经制定,大家就只能照着做就是了,不许思考或者怀疑!而一旦出现走出别人画的那个圈,就应该叫做不道德或者不正确。因此可以这样推断:其实统率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是一个没有行事准则,没有灵魂,让人丧失自我泯灭人之天性很虚很假很害人的东西。

二,论述

之所以说是让人丧失自我,请大家仔细想想,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对权势的崇拜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号召所有人眼睛必须向上看,看君主的脸色,看主子的脸色,看有地位的人的脸色。这是不是让人失去做人的天性?所以才会闹出了出了火灾让领导先走找来幼女奉献给领导,一切为领导服务这样子丧失人伦天性的荒诞事情。

说到道德,想起了一个朋友和我说的一个场景:一个老人家跌倒在马路上,一群人围观。这时候我去扶起来,我潜意识的道德标准是扶起老人,而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潜意识的道德标准是不生事就是有道德或者帮着吆喝几声就是有道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何谓道德?儒家学说里面似乎从未说明白,道德其实只是个人的善恶标准。所以,个人认为现在社会的道德沦丧什么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在回归真实,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行事准则而已。

之所以说是没有行事准则,大家仔细想想,做臣子的看君主的风格做事,做子女的看做父母的风格做事,做下属的得顺从领导的行事准则做事,那么,他们又是看谁的准则行事呢?从他们之前的父母或者上级那里学来的,那么之前的那些又从哪里来的呢?说到底还是从个人的主观臆断个人好恶而来的,那么照这样说起来,有行事准则吗?没有!

就因为这样,所以好多人一旦走入社会便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没有参照了啊。以前可以参照父母或者老师,走入社会之后便没有参照了,所以也就造成了知识和行为的脱节。究其原因,本质上就是因为几千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于按照别人的套路去走自己的,一旦缺乏了别人的套路,就形成了知识行为上的盲区,这也就是千千万万大学生以及青年走入社会之后茫然空洞虚无的原因了。

还有就是思维体系。大家可能会注意到的一个事实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探求真实的时候,如果和父母讨论,他们会冠之以不孝顺;和朋友争辩,会让人觉得不仁义,。对!这就是不按照规矩出牌,你说同花顺,他要说天九,你说事情,他会扯上前世今生,这就是国人混乱的思维体系。这也难怪,几千年都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判断事物从来是以某个人的主观臆断代替理性思维,试问,一个唯心的思想体系怎能说明白一些唯物的事情呢?这本身都是矛盾的。

长期以来习惯于看别人做事,依照别人的标准来做事,造就了无数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事,怎么做人,思想上有非常严重的惰性。大家不爱思考,或者叫做爱思考但是在那些别人限定的条条框框无法去思考,这就像玻璃缸里面的鲨鱼一样,本身是活蹦乱跳的,当被撞过几次之后便习惯性不再想去猎食了。我想几千年以来的大多数人可能就是这样,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着,也曾经有过思想的飞跃以及行为的创新,但是都无法冲破积压已久的条框,于是干脆就不再思考,看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至少不犯错撒,这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再加上长期以来大家习惯于看上头行事,按照规定的套路出牌,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了严重的惰性不说,还有严重的内斗。这个道理很简单,把几只藏犬放在一个笼子里面,主人只给他们一碗吃的,几只小狗必然互相撕咬,因为笼子出不去(无法向外发展,因为有框限制),那就只有内部争斗了,内部争斗可能获得最大好处是获得主人的格外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喜欢互相攻击打价格战的原因。

三,现实

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几千年了。在今天,社会经济因为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的追求越来越多,社会也呈现出了多元性,人的自身发展也出现了多样性。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去思考一个几千年都在思考但是从未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流传千年的孔孟儒学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吗?

大家都知道程朱理学是儒家一脉相承的典范。儒家学说里面一直奉行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由此,程朱理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天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历史上某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来的。而所谓的天理,所谓的道德,所谓的仁义,尽是某个个人的认知观。另外,如果真有天理的话。试问,天理从何而来?不可能某年某月某日一块石头从天而降上书天理云云,因此,可以负责任的说,儒家所谓的天理所谓的仁义道德,纯粹是杜撰,是人造的。就像雷锋一样。既然是人造的,为什么我们非得要按照某个人给我们规定的去做事做人?我们不能依照我们做人的本性去做人做事吗?

陆象山和王阳明说了,心就是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心开始,心生无相心生无色。陆王更说了,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心本无善恶标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是任何行事准则以及判断标准实际上是因为人心而开始的,世界本无对错善恶美丑是非之分,无善无恶心之体。当我们心中有了想法或者判断标准的时候,那么是与非对与错好和坏善与恶美与丑就产生了,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之所以会弃恶从善或者选择合适的道路去走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那只是我们响应自己内心的呼唤,是内心真实的需求, 知善知恶是良知。而选择善良远离邪恶学会放下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理不是靠空谈的,靠实践,靠自省,靠知行合一。

从这个观点上来说,儒家学说其实是无根之木,毫无考据可言。从哪儿来?这是一个任何儒家弟子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究其根底,不过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如何能够适应天下众生的不同呢?儒家,是一个讲究统一标准模式化沉闷呆板教条主义的东西,重理论而不重实践,空洞而不具有操作性,所以造就了几千年以来的假大空现象弥漫神州,知识和行为完全脱节,说一套做一套。陆王“心学”,说的是万事万物从心而生从心而灭,是有根据有标准的。标准就在于自己。它更像乔布斯的说的聆听“心里真实的声音”。陆王学说讲究个性化,讲究人根据自己的天性喜好决定自己的发展,依据自己的良心做指引,以人性的真实需求做准则,将知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重知识,更重行为,讲究知识和行为必须统一而不是背离。假如每个人认真地看过自己,听过自己,想过自己,信过自己,那么就一定会知道,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该如何发展等等,而不会执着迷信那些摸着山羊胡子的假大师们。

四,商业

商业,其实是和人相互统一的。做人,也就是做商业。王阳明说,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万事万物都在我心里装着,我的心的变化就会引发我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思路。刘勰曾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说的是写书,其实就是在说,当你依据内心作为衡量一切的参照的时候,你可以获得大自然源源不断的力量。道家说,有乃道之始,无乃道之本。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因为有无而互相转化的,存在,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而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则需要跳出事物的本身去思考去判断。佛家也说,无色无相空空色色非色非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假如我们去做商业项目,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差异化,而这个差异化就需要跳出我们项目的本身去思考,何为差异化?要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跳出项目的固有思维,从人性本质去思考,做人需要有什么差异化?外观打扮的不同还是思想境界的不同?我们各种各样的人靠什么去识别?你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好的人缘?别人为什么能够吸引你?这个就叫做品牌定位,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差异化。差异化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容易识别具有别人不同的特点。项目也是一样,项目差异化来源于人的差异化认识,所以人家都说,商业的本质是人性。而了解人性认清人性的关键在于看清自己认真看自己而不是别人。

而几千年流传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看别人而不是看自己,那么这样的思想影响至深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跳出既有思维圈子去想明白人生发展以及商业差异化发展问题呢?心,就是宇宙!当你用你纯粹的心指引你知识和行为高度统一,不再假大空虚浮浮躁的听不见看不见的时候,不再指望着别人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自会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说到项目的运行。难免要说到大家所熟悉的SEO,推广,建站什么的,或者有很多人建了一个站都在思考都在寻找所谓的创意营销方法或者做生意的干货什么的,甚至派代上面经常在弄什么干货之类的,更或者大家弄了一个企业,就开始想着打打价格战,几下子冲上去打对手打倒自己好上位等等,我想说的是,大家其实都错了。前段时间曾经写过一个文章,叫做《破解电商烧钱之谜》,在文章里面其实想表述得更加清晰的一个观点是:现在大家都只是在注重“术”的做法,这是浅表性的,就像天冷了加衣服一样,加得越多不代表越暖和,更有可能是身体压力越来越大,还会动不动就累着;而本质的需求是必须身体健康,身体好就行了,穿得少自然不怕冷。这个是“道”。“道”是人性规律,是本质,是内在原因。内因决定发展的最终结果,外因决定发展的速度和变化,大家说说那一个更重要?

还有的人是将那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仔细去看看哪些项目,会出奇的发现,有的朋友恨不得自己的那一点点首页上摆满所有的产品,以至于用户看到之后就想哭(迷路了),大家说一说这样的项目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做一点事情就想要前世今生一起算进去呢?难不成我们以后做项目还要在首页上将八卦排上去?典型的思维紊乱摸不清头绪。

那么怎样让项目回归“道”这个本质上来呢?不要以为有个企业就自己站到神坛上可以俯视用户了,如果真要想赚钱,就请仰视用户。找到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给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让项目回归“道”的本质上来。原则上来说,每一个商业形式都应该像不同的人一样,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质,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诉求,但放眼看去,太多太多的藏獒式的项目了。大家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大家只会看别人不会看自己吗?

结语:

扯了这么久,可能字数有点多,大家看的打瞌睡。写完这四点,大家觉得我们的文化底子里面缺什么了吗?我们的五千年文化里面,圣人一大堆,理论一大堆,但是就缺少这么一种东西,而现在我们正需要这种东西,如果有了这么一个东西,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那些疑问都迎刃而解了。是缺什么?

缺人性!

写在后面:这个话题很深,所以写的时候很惶恐,知道可能写得并不详细,所以还请各位多多提出修改意见,以让笔者好好修正,谢谢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