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让人揪心的是除了连上7天班之外,就是微博不能评论这事了。微博不能评论如同你习惯了小便用小便池,大便用马桶,但突然告诉你大便只能用小便池一样,特别郁闷。这几天,新浪微博的的互动很低,甚至影响到普通用户的转发积极性。所谓“不能评论能促进信息加快流动”的观点俨然崩溃。用户是不喜欢用一个被阉割的产品,而且这个功能非常重要,已经成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一部分时,被禁用的功能就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积极性。
微博是一款timeline的产品,经过大概两年多的用户培养,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了使用转发或评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转发与评论背后的用户动机是俨然不一样的。“转发”的用户动机是“分享”,通过“转发”这一动作来跟大家分享东西;“评论”的用户动机则是与博主交流,但不想让自己的观点被身边人看到或者这种交流无须第三方介入。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转发意味着分享,评论意味着不分享。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玩微博的目的除了获取资讯外,就是与自有的社交圈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是通过评论来进行的。现在微博不能评论,相当于遏制了用户互动的基础,当用户无法与人互动,特别是看到好友微博有趣想评论却被强制阻止后,这种阻止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挫折感,进而产生暂时不用这个产品的想法。
有人说twitter就是不能评论的,但依然很火;微博一样可以这样做。但前提是微博与twitter一样,一开始就不能评论。但你花费两年多时间教育用户怎样使用某个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已经属于用户网络行为一部分时,你告诉用户,这个功能不能用了,玩法要变。显然,用户不接受你这套,只会远离你。当然,这次事件属于意外事件,新浪、腾讯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但从这件事中,已经验证了某些观点。
一、做产品,你要满足的用户需求必须是have to have,是一种强拉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的产品出现某些短暂问题,用户也不会抛弃你,用户对于你的耐心会更长。微博不能评论虽然对用户产生了强大的挫折感,但微博已经成为不少用户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几天不能评论,用户还是会继续等待,如同我们为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排队24个小时也心甘情愿一样。研究了半年的移动应用,很多产品做不起来的根源之一:一开始就死在方向上了。当一年过后,真正停留在用户手机上的应用会有多少呢?用户遗忘的速度非常快,一旦你离开用户的视野,有可能你在用户手机上的地位就会被边缘化。
二、产品新版尽量遵循用户已有的使用习惯。这次微博不能评论属于极端事件,不属于改版。但可以看到不管你如何改版,你都要遵循最基本的用户使用习惯,例如转发、评论功能。微博已经无法像twitter那样的玩法,所以改版也别把自己的命给革了。
三、竞争壁垒的核心是个人数据或关系的沉淀。用户黏性来自用户数据或关系的沉淀,当用户在你的产品中产生某些数据的时候会提升用户的迁移成本。正如我现在用金山快盘,已经有2G文件在里面,想切换到其他网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出现某种强制性的措施。当用户的数据或关系沉淀下来,要脱离的成本确实非常高。同理,你制定竞争策略时,关键的一点就是尽量降低用户迁移成本以及制造某种强制性的措施。例如一开始我们玩米聊,后来朋友都在微信,那你就不得不去玩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