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电子书的成功给中国电子书出版带来了很大诱惑。
京东高调上线,当当宣布扩充至10万种;部分出版社表示“要观察一段时间”
本报讯 (记者 姜妍 实习生 方鑫) 一边是京东在发布会上宣布未来电子书将替代纸质书,另一边是当当宣布将电子书库存扩充到10万种。电商的加盟让电子书市场的竞争更加扑朔迷离,中国是否也会出现像美国亚马逊那样一家独大的电子书平台呢?
电商电子书品种有限
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京东的电子书品种达到8万种,预计年内会达到30万种。
但是记者浏览发现,目前其电子书的品种与其签约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密切相关。比如搜索郭敬明,出来的只有5个结果,其中3个结果还是其主编的杂志《岛》,另有2005年的《爱是寂寞撒的谎》和一本《夏至未至》,其新作品小时代系列都没有出现。而像台湾作家朱天文、朱天心的作品,也只能各找到一本。当当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其电子书页面搜索郭敬明只有一条结果,而像朱天文则没有任何搜索结果。石涛也曾表示出版社因为担心电子书与纸质书抢占市场,在谈判时通常不愿意给出新书。
除了图书品种还需要进一步扩充之外,目前两家网站的电子书也都是在延续低价策略,许多品种的图书购买价格低于10元,在京东电子书频道,《李可乐抗拆记》2.8元,《失恋33天》2.5元,《金陵十三钗》4元。
京东充满信心
面对一些出版社的顾虑,石涛倒是不担心,“我觉得出版社的顾虑不会影响好的图书资源进来,这是大势所趋,他们会越来越开放地看待这个业务。”从这几天的消费者反馈来看,石涛说很明显大家还在测试阶段。
石涛说他对电子书前景非常乐观,目前会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读者对现在的支付不太满意,“我们使用银联支付,它调用许多消费者的资料,消费者觉得很麻烦,如果我们京东有一个像支付宝那样的支付平台的话,那这个客户体验就会大大提升,我们以后会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申请一个执照或怎样。”
对于京东目前具体的销售数目,石涛说不便透露。
出版社意见
出版社观望心态重
低价位是不是竞争中的优势,又能不能够持久呢?接力出版社是比较积极参与电子书推广的一个传统出版社,社长白冰却在采访里对目前国内电子书的定价太低表示了不满。白冰说,接力成立了数字出版部,把许多纸质书整理好,可以做到随时需要做成电子书随时可以取。但一个作品授权与否,出版社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目前看这两方面的效益都不太明显。“美国电子书的定价是纸质书的70%-95%,国内只有25%。”
也有一些传统出版社目前对电子书市场尚且是观望的态度,上海译文社目前就没有涉足电商的电子书网络。社长韩卫东认为电商搭电子书平台会很有前途,“我觉得这几年中国一直在讲数字出版,但是对于大众图书领域来说是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的,亚马逊的成功实际上是开辟了这条路,可是亚马逊在美国的情况和在中国的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电商一拥而上做这个事情,对于电子图书出版的了解并没有亚马逊那么清楚,所以目前初始阶段是有些混乱的,是有些问题的,我研究过。”韩卫东说,这里面有法律的问题及商业模式的问题,图书的定价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他说目前译文社还没有跟任何一家电商详细地谈,也没有正式开始电子书的合作。
同样没有动静的还有上海九久读书人,其老板黄育海说,“现在电子书的价格的确是太低了,他会影响纸质书的出版和发行,无利可图,如果不是专业的出版网站,我们要观察一段时间,太低的价格我是不会考虑的,如果有排他性那我们就不会考虑给它,它只是销售平台之一,电子书的阅读从发展趋势来说,肯定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肯定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必须建立在一个好的市场模式上,我们守住自己的底线。”
业界观点
程三国:中国不会有第二个亚马逊
百道网的CEO程三国多年来一直关注电子的发展,他说目前美国主要的电子书平台有四个,亚马逊最大,占据70%以上的业务量。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电子书平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销售纸质书时也处于领先地位,因为电子书和纸质书其实有重合的读者群,所以如今电商加入竞争,他认为机会比较大。“重要的 是两个,提货能力和集客能力,这两者互为因果。电商在这两方面都有基础。”
程三国介绍,在电子书的定价方面,目前美国采取双规,以出版社定价为主。但是在我们国家,因为最早的电子阅读起步于盛大、移动等购买力不强的人群,所以一开始的参照价格就比较低,而不是参照纸书本身的价格。但是在未来会不断调整,最终达到几方利益的合理化。
在中国是否会出现第二个亚马逊?程三国给出的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当年亚马逊收购的不是卓越而是当当是有可能的,卓越当时走的精品折扣店,品种 不全。”如今他认为,没有任何一家电商有实力做到一家独大。程三国表示,这样对作家会相对不利,因为作家不可能一人面对多家电商去谈电子书,就只能委托给 出版社。而在美国现在会有一些作家先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亚马逊上买电子书,等冲上榜之后再提高价格,直接跨过了出版社。
作者谈
笛安:电子书的问题我不太了解,我没怎么关注过,但是这种新的形式我不会排斥,眼下来说我考虑的还会是纸质书的出版,最关键的是市场必须有了完善的对作者真正的保护,眼下的状况是希望先看看它的发展,等走得更远一点,走得更完整一点了再考虑这方面。
蔡骏:将来肯定会以电子书为主,但是不是当当和京东这种模式我不确定,未来也会变得和美国一样,会淘汰很多,对纸质书肯定会有影响的,但也不一 定,有时通过电子书,传播率上去了,也会反过来促进这本书的传播,这也是有可能的,现在还都是手机、无线阅读这一块,电子书还不清楚,因为这一块相对比较 成熟,电子书还不明确作家的收益,我的书电子版权是直接签给运营商的,以后希望在版权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唐诺:一个网络图书大仓库的存在是否解决了所有问题?你在网络上,必须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才能找到它。世界由某个系统组织起来,必须有人帮你来 分辨,完全自由就是完全迷失。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出来一万五千条,你最后还是要凭借自己的判断去删除垃圾信息。只完成一个大图书馆仓库还没有用,你还要帮 我们编码,完成一个结构,否则我们还是没办法找到。即使一个大图书馆也没有那么简单,一个电子图书馆不是扫描就完成了。过去几百年,我们这个出版行业每天 都在做什么事情啊?那些财大气粗的家伙并不知道我们这个行业的秘密,他们马上就会碰到。我可能是全世界最希望电子书成功的人之一,但美丽的世界图书馆的梦 想,很可惜依然不会完成,还得靠蚂蚁搬家的那种形态。
关于电子书的三问三答
京东宣布进军电子书,与出版商以四六或三七比例分成;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也同时宣布,将其电子书品种扩充到10万种;读书人的圣地豆瓣网 推出了“自出版”计划,电商巨头淘宝网都来搀和一下推出了淘花网;新锐企业唐茶只做苹果平台的电子书,也一举闯入了本报去年的年度十佳App;加上在这个 领域耕耘已久的盛大文学、中文在线,连上市的报表都做了好几轮,仿佛间,电子书的春天似乎真的要到来了。是时候抛去沉重的纸质书,转向电子阅读了吗?且慢 决定,不妨看一下我们为读者准备的三个问题和回答。
问题1 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
不管情感上多么不愿接受,但这个趋势看来不可避免。
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是从替代性较高的印刷、发行、销售环节进行,而不太受机器影响的写作、编辑环节,电子书也同样需要,从这点来看,出版业本身也没有抵制电子书的强烈意愿。
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多数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不可替代出发。但体验再牢固,毕竟与个体密切相关,看看身边的下一代,除了课本之外,他们还有多少时间与纸质书共处呢?更何况,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连教科书都可能已被野心勃勃的亚马逊或者苹果占领了。
问题2 现在是转向电子书的时机吗?
这个问题在美国可能很好回答,毕竟他们有亚马逊。在中国,就很难得出“是”这个回答了。尽管前面我们描述了电子书行业的热闹景象,但是仔细看看,目前主推电子书的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些尚未克服的关键问题。
主打销售实体书的当当网和京东,在推出电子书方面,即使不质疑其动机,仅看效果,很难说令人满意。当当网电子书频道上线当天,就有网友撰写博 客,毫不客气地列举其阅读体验的种种违反人性之处;京东号称移动平台、PC端同时推出阅读终端,但其PDF版本的电子书,内部连最基本的字体设置都付诸阙 如。他们的电子书计划,目前看来仍然稍嫌“匆忙”。
在这个领域深耕已久的盛大文学和中文在线,两家都取得了显著的销售收入和渠道建设成果。他们在电子书销售渠道上较为依赖移动运营商,销售品类上则极为侧重网络小说、流行小说。从阅读的“全品类覆盖”指标来说,这两家电子书商都只能满足人群广大但领域狭窄的部分读者。
至于这个领域的先驱加巨头亚马逊,在谈及何时将他们的王牌电子书Kindle引入中国时,不变的回复总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更为严酷的是,电子书产业的大发展,最终仍取决于出版业的发展,说到底,它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形式转变,却不是雪中送炭的行业救星。管制重重、原 创力匮乏、创作与现实被迫脱节的中国出版业,目前尚无足够的动力去推动或配合书籍电子化的浪潮。身处严冬的产业环境,不足以支撑电子书这朵春天的花。
问题3 现在可以用哪些方式读电子书?
从阅读体验上说,采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电子书是最接近纸张阅读、对用眼健康最有利的阅读方式。功能强大的Kindle则是这种阅读的首 选。尽管亚马逊电子书店尚未开进中国,但淘宝上有大量近乎原价的美版Kindle出售。Kindle的众多插件则使它不仅能阅读目前已有的电子书,还可以 将网页保存后阅读、用邮件发送待阅读内容,使Kindle越来越趋近类似于iPad的移动阅读终端,而不仅仅是阅读电子出版物。
盛大的Bambook则在国内建设起了从内容购买、分发到阅读的完整产业链,非常适合追读网络流行小说的群体。但是受制于盛大文学本身定位于流行文学的特色,一些严肃书籍的阅读可能需要读者自行寻找资源。
除电子墨水平台外,iPad、iPhone和安卓手机上众多的阅读App的优势是大多带有建设完善的电子书库,只要书籍有电子版,一般即可在书 库中找到,在便捷程度上无可匹敌。这种方式的缺点一是长期阅读比较伤害眼睛,大量书籍处于“无授权”的灰色地带,也可能对产业带来潜在的伤害。
本报记者 阳淼
观点
应该坚守的是阅读
很多人在纠结现在要阅读电子书还是纸书时,往往忘了自己阅读的最初目的: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和生活体验。
书籍的主体意义毕竟是承载知识,作为一种介质,它本身的材质已经转化过好几次,从丝帛、竹简、纸莎草、羊皮,一路到今天的纸张,材料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理性的驱动,使出版业不断寻找更利于承载、传播的介质。
无论载体是什么,阅读这一活动是人类增强自身积累、提高素养的基本动作。一些电子书的拥趸下载了数以G计的书籍,并乐此不疲地交流,却几乎没有 完整深入地读完一本书;一些人看到纸质书的标价后幻想着“电子书出来后再下载”,却耽误了阅读和学习,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不管介质是什 么,阅读本身是一项投入不高、产出可观的生活方式,与其花精力在纠结介质上,不如赶快埋头,读几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