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O2O不是伪需求,关键在于往哪“To”
发布日期:2015-09-30 阅读次数:905 字体大小: 标签:o2oo2o平台

O2O模式 O2O创业 O2O发展趋势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考拉班车成为第一片飘零的落叶,那么O2O领域该何去何从?O2O平台的该往垂直方向走往综合方向走?怎么走?

写完“O2O”的两头的“O”,第一篇商家”O2O的第一个O是怎么样的“,第二篇写的是用户”O2O的第二个O是怎么样的“。这篇文章写最核心的东西——平台本身,这是最难写的,因为各个垂直方向不同,就要把每个垂直方向行业的核心非常精准地提炼出来。

O2O中间的“TO”是怎么样的

平台的产生有三种:第一是“传统企业”走向互联网化——+互联网,如耐克、苏宁等,它们是手里有商品而利用互联网开拓更大的舞台。第二是“互联网公司”融合传统资源——互联网+,如小米、罗辑思维等,它们是在互联网上首先拥有一批用户,然后再展示出实物进行销售。第三种是早期即没有用户也没有商品——“O2O”,这一类的叫做“创业公司”,如众多的“找X网”、 以及美团等。所以我要说的O2O,以后有时机我再把第一和第二种“互联网化”是怎么样的给补上。

所有的O2O都叫做创业公司,这一类都是要拿风险投资的,站在风口上猪也会起飞的,先飞得高高的,然后摔得惨惨的。最近所谓的“资本寒冬”是被各大媒体炒得火热火热的,跳出来看的话其实这次股市下跌是正常的,不下跌才不正常呢,但现在跌也跌了,没什么好说的默默接受现实想对策吧。不过创业热的温度似乎没有丝毫下降呀,大多创业公司打着“寒冬过去春天马上就要来到”的口号继续艰苦地支撑着,但前几天该领域的创业公司“爱鲜蜂”宣布完成C轮7000万美元融资,这无疑给对O2O领域渐失信心的资本市场带动一针“安神剂”,笔者也为它们喊加油!!!     

O2O平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O2O平台应该是顺应市场而产生的,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千万不可拔苗助长,目前看到的是“资本”这把火把市场烧得太旺了,所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太复杂,没有人能够看得清,中国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公开场合都说从不炒股,看不清。现在的创业热潮就是资本市场吹捧起来的,其实创业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今变得不正常了,所以这时候往往会出问题。假说现在有一个项目创业人辛辛苦苦拿到了第一笔的天使投资,但后来项目渐渐地做不下去,这个时候怎么办?业内普遍的做法就是忽悠下一个投资人继续投下去,然后再衍生出A轮、B轮一直到G轮。这种企业是靠资本运作做出来的,这个时候如果第一个O没有做出相应的成绩,那你爱往哪儿“To"  就往哪儿“To",这个时候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我觉得理想的平台应该是这样的。在没有商家也没有用户的时候,第一从社交转变成社群,先别着急做APP,可以利用各大社交软件在线上组织各种线下活动,核心就是把消费者引到门店里去消费,组织能力因人而异。这一过程满足了商家和消费者,目的也和商家消费搞好关系,成为平台的第一批忠实的”粉丝“,我不知道用粉丝来形容合适不合适。第二,有了第一批忠实的商家和消费者之后,同时技术部门组建起来,这个时候把”APP“给做起来,既没有使用高成本的地推人员,也没有太大的补贴成本,那你看这样就非常顺势而生出来了。  

O2O平台应该如何运营

那么第一批用户进来之后,地推人员行当地进行推广。其实获取商家和用户的过程也不用太多钱去砸,原因是用钱在短时间内是培养不出用户习惯,而且用钱砸出来的用户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核心还是从线上吸引用户到线下商家那里去“玩”儿,很多创业公司早期做上门服务和送货上门,我想说上门这件事是最不值得去做的,这里的核心在于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关系不好的话商家不会对消费有特别好的服务意识,关系好的话他们之间自然而然会有沟通,上门也就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的事儿,这根本不需要去引导的事情。 

我们要围绕着平台本身,让消费者和商家看到实际的价值,而不是先给一些不靠谱的优惠,我认识一个做便利店的老板,他有自己的店铺,在写字楼里,他一天时间可以把一栋楼的用户吸引到店消费,并有百分之六十忠实用户的转化率。但这一天的成本通常是两万左右。他的用户转化过来之后,回到家里不仅可以继续在网上买他店里的商品,他店里的员工送过去,而且还可以与楼上楼下的邻居聊天,而这时候还没有APP,都是在某个社交软件上完成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O2O平台的核心是让商家与用户之间有对平台一种依赖,如何建立这种依赖有很多种方法。我觉得能找到这些方法的创业团队,一定要熟悉互联网领域和拥有实体运营经验,核心团队中必须要有这两类人,否则做不成O2O。北大零售研究中心主任王向阳教授说O2O就是如同一个人在走路,两条腿必须一起走,只有两条腿一样长短才能够走得快啊,一长一短如何能跑得赢呢?  

O2O未来的发展趋势

阿里巴巴的“口碑“大手笔进军O2O领域,百度的200亿布局O2O,腾讯的微信已成为最大O2O入口,以及58、京东,还有各大垂直创业公司的迅速发展,看出这一领域的确足够hot !但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是该领域的巨头公司,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许这一领域再发展两三年都不叫O2O了,但不可否认这一领域确实是中国未来的趋势。为什么只说是中国呢?这模式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发展下去,而且只有大陆地区适合,港澳台也不行。因为比如像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地区,它们社会的基础服务已经构建得非常完善了。你去看日本,不出50米就有一个便利店,而且它们的便利店不像我们的便利店,它们的便利店品类多,单品的数量少,里头有小餐厅,洗手间,打印机,取款机等等服务,基本上可以满足你所有的生活需求。而我们没有,所以现在只有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人们才能享受到快捷地各类生活服务,其实人类生活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是有规律的,巨头们叫它为趋势。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受益者是西欧,蒸汽机的利用大大增加了生产速度,使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受益者到了美国,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问世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当时称美国为”世界警察“,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现在毫无疑问轮到中国了,从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一波受益的国家和地区是无法继续享受下一波改革的优惠的,就不具体讲明了,这是历史观。

总之O2O这一领域一定会极大的提高中国社会的整体效率。往大了说是历史的趋势,往小了说这是中国每一位创业者的共同努力,王功权先生在一次创业沙龙中说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线是:广大的创业者们和中国政府。这一所谓的资本寒冬过去之后,所有的创业项目一定要贴进地面,在有模型的时候要快速地拿到市场上去做实验,再渐渐地迭代更新,最后向全面推向市场,市场才是创业最好、最正确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