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后链接时代”
核心提示:少年得志、清华技术男王小川,作为搜狗 CEO,正领军这家中国第三大客户端公司浮出水面,并显现出爆发的力量与迹象。
当采访将结束时,王小川对自己带领的搜狗公司打了一个分数:“基本及格。”
这个分数对应着如下成果:2011年全年,搜狗流量超过谷歌中国并成为第 2 个盈利的中国搜索公司;实现营收 63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238%,自 2010 年 8 月分拆后的连续 6 个财政季度,搜狗营收保持 27.5% 的复合增长率。这个速度,已让其成为同期增长最快的一线互联网公司。
少年得志、清华技术男王小川,作为搜狗 CEO,正领军这家中国第三大客户端公司浮出水面,并显现出爆发的力量与迹象。
“搜狗今天的成绩不是搜索单方面的胜利,而‘三级火箭’这个系统的胜利,即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单纯的搜索产品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在王小川的规划里,这也不是搜狗的全部,这家公司未来是“输入法+推荐系统(浏览器+搜索)+移动互联网”,这才是他的新“三箭连发战略”,也是争取改变行业格局的机会。
“复制产品的时候已经成为历史,读懂中国用户才能获得用户。”他如是解读了自己对在中国做互联网成功的理解。而此前的“三级火箭”避免了搜狗与中国搜索巨头百度的正面作战,赢得了生存空间。
“我希望搜狗是一家时刻保持饥饿感的公司。”关于未来,王小川话语“凶猛”。
“Link”在移动端不成立
《21世纪》:如何看待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竞争?
王小川:竞争激烈,热闹而混乱。现在会在手机上写“Hello world!”的程序员就能月薪 3 万,VC 疯狂投钱,事实上大家还没有找到方向,属于迷茫期。
这里面的公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巨头。无线互联网对他们没有障碍,能完成顺理成章的过渡,比如淘宝,手机购物跟 PC 购物没有区别。第二类是产品与服务不能直接平移,但有这方面的基因的。比如门户,用户也会到手机上看新闻,看新闻一定是通过重新编辑的。第三类是创业型公司。有的有明确商业模式,比如游戏,生存下去压力不大;有的是纯粹抢用户,这类生存压力比较大。
《21世纪》:你觉得无线互联网现在的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王小川:有点像 PC 时代的共享软件时代。共享软件当年也是抓一批用户,用户群又不足够大,又没有商业模式,慢慢就翻车了。不同的是,当年共享软件主要是创业型公司,现在有很多巨头参与 APP 应用,或获取流量,或支撑现有业务。
现在的一个悖论是,产业链早期需要封闭才能创新,但未来怎样有前途?因为封闭系统到后来发现没法升级为平台。
产业发展的这种规律源于我研究 PC 产业的启示。PC 最早的公司是四家,IBM、DEC、王安、苹果,那时候每家厂商的 CPU 不能插到另外一个公司的机器上,从操作系统到包括键盘的硬件都是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正是这种封闭体系,形成早期 PC 产业的不断创新,那时候产业是靠创新驱动的。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格局,专业分工不是以创新为驱动,而是更有利于竞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1世纪》:移动互联网与 PC 互联网玩法是不一样的吧?
王小川:就是《连线》杂志讲过的一句话,“web 已死”,我觉得翻译过来应该是“link (链接)已死”,就是说手机它未来不是靠链接构建的网络环境。浏览器是以链接为核心驱动的,然后有了搜索的模式。想复制“超链接-浏览器-搜索”这个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玩不转了,后链接时代需要新玩法。
《21世纪》: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搜狗如何选择?
王小川:在 PC 互联网时代,我们先是门户,是“垂直门户”,做搜索的时候,是横着发展了,再做输入法,再做浏览器,都是横向发展思维。
但在移动互联网,要特别小心。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做封闭,才能保持创新的能力,做到后期要能够转型,不转型就死掉,需要“前封闭,后开放”。
曾是百度“黄埔军校”
《21世纪》:搜狗最早为什么做搜索?
王小川:搜狐最早就是一家搜索公司,做分类目录。后来才变成了门户。
到了 2003 年,百度异军突起,百度做网页搜索,门户网站提供网站搜索,网页搜索比网站搜索更符合网民需求。门户提供固定(位置、价格)广告,搜索引擎提供竞价广告,更符合广告主需求。这造成了门户网站用户流失,搜狐决定做搜索,由我来负责。
《21世纪》:为什么是你?
王小川:我 1999 年还在清华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时,到 chinaren 去兼职,到大四那会儿,搜狐收购 chinaren,我转读研究生,开始到搜狐兼职,一直兼到 2003 年毕业。chinaren 与搜狐合并后,技术由 chinaren 的人主导,我当时差不多是搜狐技术员工中级别最高的了。当时兼职管全职,是搜狐内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当时搜狐做无线赚了钱,决定做搜索,由我负责,给了我 6 个人的编制。
《21世纪》:未能超越百度,转折点在哪里?
王小川:在 2004 年、2005年的时候,百度还挺紧张,因为搜狗上升速度非常快,到 2005 年,百度上市之后,我们咬不住了。百度那时候大量来挖人,我们的团队就成了百度的黄埔军校,因为他们的薪水高啊(笑)。
《21世纪》:当时为什么做输入法?是一种对策么?
王小川:输入法的推出算是对策。2006年,推出后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网民觉得特别好用。那时候我们觉得挺有收获的,因为在输入法之前,在搜狐体系还没有一个产品这么受用户欢迎。
《21世纪》:但输入法并没有带来赢利机会,为什么接着推浏览器?
王小川:我们的认识是,要抢在百度的搜索框之前获得用户。这不是我们自己认识的,而是百度教会的,百度获取流量的成本非常大。而浏览器,是获得“起始页”最好的产品。
狐狸身上长出狗
《21世纪》:搜狗成长快十年了,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王小川:创业都不容易,内部创业有内部创业的困难。搜狐的基因是门户,做搜狗搜索、浏览器、输入法,是在搜狐里面完全长出一个新东西来,外边评价是“狐狸身上长条狗”,这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010年的股权拆分是好的起点。外面现在有个比喻,我们是一个舰队还是一条船——留在搜狐集团基本就是在舰队里,各有各的目标,但两个目标并不一致,这会产生很多问题;分折是单独变成了一条船,各有各的目标,没有妥协的代价。
《21世纪》:在大公司内部创业需要很多平衡,面临很多冲突,你是如何度过的?
王小川:我觉得查尔斯(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很聪明,一方面他有很强的意志力,坚持执行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也愿意听大家的声音,对于不同意见比较宽容。即使不能合作,意见不统一,他也会让手下放手去做。
做搜狗浏览器就是这样,当时他是坚持做搜索,正面出击,但他知道我也在做浏览器时,没有横加阻止,放手让搜狗内部去做,做成了之后也认可支持。正是这种放手发展,使搜狐成为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为业界其他公司培训了很多人才,也为公司内部创业储备了人才。
《21世纪》:你有两次在搜狐内部被边缘化,为什么没有离开?
王小川:对,确实很多公司找过我,都是一些互联网超级“大佬”,开出了很优厚的条件。有人不是谈条件,而是直接把最优厚的条件摆在了我的面前。
不离开,一是舍不得我的团队,在搜狐我带起来了一帮人,走了之后如果全带走,不厚道;如果不带走,队伍、人心就散了。二是业界少有查尔斯这样有包容性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