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亚马逊等多家厂商推7寸平板电脑挑战iPad
发布日期:2011-11-04 阅读次数:611 字体大小: 标签:亚马逊平板电脑ipadAndroid

在这个被产品淹没的时代,“尺寸”早已不是机器大工业时代被标记在说明书上冰冷的参数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11月15日,亚马逊的平板电脑Kindle Fire将正式发售,尽管距离上市还有些时日,但自从9月28日贝索斯以199美元的超低价发布这款7英寸平板开始,各路分析师就早已将其看作Android平板阵营中对抗iPad的王牌产品。

投行Rodman & Renshaw预测Fire单季将卖出500万台设备,台湾分析机构DigiTimes则通过Amazon供应商数据预测Fire今年销售目标是400万台,投资机构Wedge Partners则在Fire刚上市的时候,就对彭博社预测Fire将单季出货400万台。

而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表明,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电脑销量为1670万台,Android平板的份额已经提升到27%,预计2013年底,Kindle平板的销量将达到1500万台,物美价廉的Kindle Fire将让平板市场上Android与iPad之争越发白热化。

一个还未正式发售的产品居然能让各家市场分析机构对其前景如此乐观,这在之前也只有发布了iPhone之后的苹果公司能够做到。从价格来说,199美元的低价意味着已经拥有了iPad的用户可以选择将其作为家里的第二台平板购买,对于非iPad用户,低廉的价格也使他们完全有能力从Kindle Fire 开始自己的平板体验。

从时间节点上,11月15日正式发布后Kindle Fire将可以正好瞄准感恩节和圣诞节的节假日市场,对于大多数人,买一个Kindle Fire送给哪怕不是那么亲密的人也能显得时尚又体面,相对于数码相机和电视机顶盒更高的性价比让他有机会记住节日市场获得超过iPad发布首季度时327万台的纪录。

然而,低价和恰当的发布时机也许能够造就产品一时的大卖,但Kindle Fire最终若能成功还是要归功于其精明的尺寸选择。

为什么是7英寸?

其实,当2010年乔布斯在旧金山芳草地中心向全世界展示第一台9.7英寸屏幕的iPad的时候,在很多厂商的观念里,平板就应该意味着10英寸甚至更大。在2010年这个平板元年中,从摩托罗拉到汉王,从富士通到华硕,都追随苹果推出各自的10英寸屏幕以上的平板。然而从其后面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一批10英寸平板厂商无一例外地都没能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iPad发布至今牢牢占据着平板市场70%以上的份额,围绕10英寸屏近乎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技术积累让其他厂家在10英寸的战场机会渺茫,亚马逊此番若是如同之前分析机构预测的同时推出7英寸和10英寸平板将会让自己置身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10英寸战场与iPad进行鸡蛋碰石头般的较量,另一方面定位的不清晰将给人一种印象——Kindle Fire仅仅是众多平板之一,让自己淹没在其他厂商的平板之中。

选择做7英寸将让亚马逊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为自己标记上更加鲜明的标签:10英寸的iPad是娱乐体验的最佳选择,习惯了电子阅读的人们则应毫不犹豫地选择7英寸的Fire。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7英寸平板也有利于强化亚马逊通过电子书建立起的品牌认知。从情感上最能接受亚马逊的用户大多是电子阅读控,对于那些想在被窝里读电子书,或是想将平板随身携带用于坐火车时看电子书的用户来说,近10英寸的iPad未免太大,不太方便。并且,如果做成10英寸的平板,出于续航的考虑就需要更大更重的电池,硬件的增加使得产品很难做得更加轻薄,也很难契合电子书随身携带轻便阅读的应用场景;同时便于单手握持的小尺寸也更符合长时间深度阅读的用户体验。这一点,亚马逊从之前其大尺寸的Kindle DX上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

无独有偶,除了亚马逊,三星、华为、HTC这些后来的尝试者都不约而同选择7英寸,在他们看来,7英寸的便携性和成本上的优势让产品各个硬件的整合更加容易。

例如,2010年当平板市场几乎被iPad完全垄断的时候,三星发布的7英寸具备通信功能的Galaxy Tab P1000却在一片质疑声中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今天来看,P1000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相对iPad的便携性。

和三星相同,HTC也将7英寸作为自己平板业务的重点。以HTC平板电脑Flyer为例,它的大小正好能放在成年男士的裤子口袋中,非常符合其瞄准成熟男士的品牌定位。“机身重量却仅有420克,和一本再生书的重量相当,握在手中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这样的设计更加方便携带。”HTC大中华区总裁任伟光对《商业价值》记者说。

同样瞄准7英寸市场的还有华为,今年6月,华为在新加坡发布了其7英寸双核平板电脑MediaPad,华为这款产品仅有390克,更将轻便小巧的感觉进一步加深。选择了7英寸这个规格,就是为了让轻薄成为这款产品的特色,并且其分辨率超过iPad,画面也更加细腻。

尺寸的内涵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砖头一般的“大哥大”吗?在手机发展的初期如何拥有更强的功能是厂商竞争的焦点,追求更强大的集成芯片,更高的通话质量,让最初的手机在尺寸上不得不做大。

然而,随着第一代手机的普及,手机开始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出现之前,电话和接收短信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如果加上些音乐、拍照功能就锦上添花了,前智能机时代手机功能的单一决定了追求小巧成为众多终端厂商的方向。

从手机发展历程来看,1998年生产的诺基亚5110无疑是个划时代的产品,首次采用直板的设计让笨重的“大哥大”成为历史,人们对手机的审美开始转向“以小为美”;在这样的技术方向下为了让手机更小更轻,翻盖手机技术应运而生,2004年上市的摩托罗拉V3手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创造性的折叠手机设计、超薄的屏幕配合其塑造的干练、高贵的广告形象让其成为了一代机皇,直到这款手机推出三年后的2007年11月,V3系列两款手机在美国畅销手机排行榜中依然占据前两名,超过当时刚刚上市不久的iPhone!

V3创造的销售奇迹可以算作非智能机时代最后的辉煌,当iPhone引领的智能终端时代到来后,越来越大又成为了新的趋势。最初的智能手机代表Palm还是键盘和手机屏幕2:3的设计,到了iPhone创造性的将键盘内置于触摸屏幕中之后,键盘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中消失,全屏幕成为主流。

从应用需求的发展角度,智能机时代手机的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当手机不再只是接听电话和收发短信时屏幕的价值就被空前放大,以;Phone的3.5英寸屏幕为起点,一时间,一些4英寸甚至5英寸的巨大屏幕的手机开始问世。

但是,手机并不是越大越好,用户手掌的大小决定了过于大的手机可能会带来很差的用户体验。“每一种屏需要的体验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不一样的。像手机就不能超过4.3英寸,超过了握着就非常不舒服了。”华为终端CMO徐昕泉在接受《商业价值》杂志采访时表示。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东方人的手普遍较小,尤其对于亚洲用户,4-5英寸是“旋转握持”的极限尺寸(发短信和打电话的时候,手机握持的姿势不同,相对头部位置是旋转的,所以叫旋转握持),所以一旦手机超过4.3英寸就需要用户双手握持,这在通话的时候就显得很不方便。在4.3到7英寸的区间里,智能终端更适合单手非旋转握持,这一领域则是“小平板”的天下。

以三星Galaxy Tab P1000为例,在iPad一家独大的时候,这款平板创造了不俗的销量,因为7英寸的尺寸加上三星的硬件积累使得用户单手操作确实非常方便。但是这款产品之所以没能成为经典在于其增加了电信通讯的功能,当用户需要单手旋转握持一个7英寸的终端接听电话时,从体验的角度是会打折扣的。

而在7英寸之上,9.7英寸左右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尺寸,这不仅是传统笔记本电脑最小的主流屏幕尺寸,更在于9.7英寸这个点能让成本最优。iPad之所以选择9.7英寸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

一张大玻璃的成本是固定的。假设价格为3000。选用9.7英寸屏幕的大约可以排40个,平均75元/个;而选用10.5英寸大约只能排30个,平均100元/个。屏幕仅仅大了不到1英寸,价格却涨了33.3%。

由此可见,在移动终端领域,4.3英寸,7英寸和9.7英寸分别是几个关键的节点,但是仅仅洞悉尺寸背后的玄机还远远不够。

传统硬件厂商习惯了将配件组合之后根据硬件的体积确定终端尺寸再去做产品的思路,而苹果的做法颠覆了这一切:在产品成型之前,苹果对于外壳的尺寸就有着严格的规定,电池的厚薄和主板的大小。必须去满足既定的尺寸,在这种工业设计的思路下,尺寸的演进不再只是受硬件发展的推动,而是要能够最终回归到人的体验。 “尺寸”早已不是机器大工业时代被标记在说明书上冰冷的参数,而变得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这就意味着,企业尽管知晓尺寸的玄机,但依靠照葫芦画瓢的硬件思路依然难以成功。苹果和三星之所以能够做出用户体验不错的平板产品,不仅在于其对于尺寸选择的精准把握,更在于其背后整体设计能力和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深厚积累。智能终端时代,企业的综合工业设计能力越来越成为决胜的杀手锏,依靠简单复制、批量生产的山寨厂商将难以在智能机时代走得更远。

因为,手机正在成为人体感官的另一个延伸,这就要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更舒适的用户体验才能不引起用户的“排异反应”。更懂人的设计加上以人为中心的产品思路,才能让产品在智能终端时代引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