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征婚实名制再度成关注热点。据《解放日报》针对目前存在着的婚介机构鱼龙混杂、网络交友乱象丛生的情况,上海相关主管部门将对在沪注册的网络婚介(交友)网站实行网络婚介注册(备案)制、网络征婚实名登记制、征婚会员身份认证制。与此同时,全国社工协会也在草拟网络婚介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
由此可见,网络征婚实名制已经渐行渐近,这或许可以为婚恋交友网站的规范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乱象丛生:重新审视婚恋网站
目前社会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交圈窄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宅男宅女越来越多,未婚人群占应婚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35岁的未婚人群已经高达1.8亿,再加上8000万父母,目前中国有2.6亿人正在为择偶而忙碌。
婚恋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大量的婚恋网站应运而生,各个相亲节目也持续热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婚介服务机构约有1.8万家,婚介服务从业人员约20多万人。其中上海现有注册婚介机构就有134家(不含交友婚恋网站),经过培训的从业人员约1500人。
另外,艾瑞咨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最近半年来婚恋交友服务市场的规模实现了持续性的扩张。婚恋交友服务的用户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增长阶段,且涨幅在15%以上。其中,在今年2月,更是达到94.4%的最高涨幅。
婚恋网站市场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然而,在这红火景象的背后却也埋藏着丛丛乱象。
由于婚介行业门槛低、无服务质量标准、无收费标准,造成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虚假信息”和“黑心红娘”、刘擎“欺诈门”、“色情服务“、”一夜情”等事件时有发生,将婚恋网站存在的隐患彻底地暴露出来,让人听闻后触目惊心,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全新的婚恋模式。
试水实名:监管祭出重拳
巧立名目、漫天要价、提供虚假信息、欺骗当事人,当前国内婚介环境中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整个市场缺乏诚信,以及监管系统功能跟不上而引起职能缺失。婚恋市场上的各种乱象要想得到有效的监管,实名制无疑是第一步。
据悉,本月起,上海市婚介管理协会与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以及上海市互联网信息举报中心将联手规范网络交友和网络婚介行为。倡导在上海地区注册的网络婚介(交友)网站,要实行“网络婚介注册(备案)制,网络红娘持证上岗制,网络征婚实名登记制,征婚会员身份认证制”,对违规网站通过举报、劝诫、查处,进一步规范网络交友的信息服务。
此外,主管部门还将倡导所有的婚介机构在网络、报刊媒体上为征婚者刊登征婚广告时,实行实名征婚,征婚者编号必须与婚介机构和婚恋网站的会员资料中编号一致,杜绝不符实的网络及媒体征婚广告和信息。今后,一旦发现网络婚介出现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市民可以通过上海市互联网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举报,一旦查实将视情节给予关停等处罚。
此外据东方网报道,针对不少交友网站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进行网络婚介活动,管理上存在真空地带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起草网络婚介相关管理规定,明确界定网络婚介行为,并对其婚介活动进行规范。
实名制的出台可谓一记重拳。综观目前一些网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婚介广告中,展现最多的就是诱人的条件,婚介机构甚至不会出现在广告中,婚介规范与否无人监管,全凭经营者的“良心”。而在实名制的环境下,情况大不一样,至少将其公布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婚介机构来说是一种约束。
一剂猛药:百病可否全消?
网络实名制是市场监管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网络行为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从实名制入手将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但是,网络实名只是基础功课,网络毕竟与现实社会有着不同的特质。要让实名制能够名副其实,就要真正完善实名制的基石——网络婚介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系统内部组织及职能的建设。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目前婚恋网站监管处于真空地带,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婚介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另外,也没有确定由哪个部门监管,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婚恋交友网站的监管很少。要根除网络婚介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关键在于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即便相关部门不断查处、打击,黑婚介仍会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婚恋网站要做到保证用户有一个安全放心的交友环境。最基本的就是保护征婚者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加强对用户信息真实度的核查力度。作为一个婚恋交友网站,有权利也有义务把一些婚托、茶托、诈骗者拒于婚恋交友网站门外。只有这样,才能让征婚者大胆走到婚恋交友网上,放心征婚。
此外,交友者个人也应加强自我防范。在征友之初要先端正自身态度,网络交友征婚不能急于求成。男女双方从一开始打算交流就要严肃认真,在对对方还没有深入了解之前,不要贸然完全信任对方,不要和对方有金钱上的往来,更不要仓促建立恋爱关系,要学会自我保护。
我国此次试点实名制,将有助于完善网络监管系统,为网络征婚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要实现婚恋交友的诚信健康发展,单靠实名制这一剂猛药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相关的立法要跟上,职权部门也要负起责任。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支撑起网络实名制的功用,使其免于沦为一张有字无据的“空头支票”。
(本文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作者:朱怡兵)